由美國鐵路華工血淚史 看聰明及克苦耐勞的中國人

美國太平洋鐵路長3000多公里,穿越了整個北美大陸,是世界上第一條跨洲鐵路。它為美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這條鐵路成就了現代美國。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很少人知道這條偉大鐵路最艱險的路段,是由以中國人為主的工人修建的。在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發薪記錄中,華工的比例在工程後期甚至高達95%。

起初,有大批的愛爾蘭人每天隨船抵達舊金山,但這些人根本無法適應危險且令人疲憊不堪的修路工程,每天有數以百計的愛爾蘭勞工逃跑。工程進展到兩年之內只鋪設了僅僅50英里(約合80公里)的鐵軌。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高管克羅克建議僱用華工。管理層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加利福尼亞州僱用了首批來自中國南方的50名華工。

1865年2月,華工被送到建設工地時,白人工程師及工人帶著非常蔑視眼光看這些個子矮小來自中國南方的華工,懷疑他們怎可能參與這麼艱苦的體力勞動工作。

這50名華工,雖然看上去身體單薄,幹起活來卻能吃苦耐勞,更不會像白人工人那樣自由散漫,愛酗酒鬧事。相反,他們循規守紀,頭腦特別靈活,工作一學就會,還會因地制宜想出很多土方法去改進工作效率,這些能工巧匠獲得白人工程師的讚賞。

嘗到甜頭的建築公司決定大規模招募華工。鐵路工程承包商甚至派人到中國廣東省僱用勞工,並與輪船公司協商好以優惠船票把中國勞工運到美國來。

工人在工地上一天工作12小時,工資比白人勞工低得多,而且伙食還得自理。嚴寒酷暑,崇山峻嶺,沙漠鹽湖,幾乎沒有一英里是適宜築路的。《美洲華僑史話》記:“在修築100英里的塞拉山脈地段的鐵路時,華工的死亡率高達10%以上”。

1865年底到1866年初,接連5個月雪崩頻繁發生,有時候整個營地的華工都被埋沒。幾個月後,冰雪融化,人們才找到遇難華工的屍體,他們的雙手依然緊緊握著工具; 1866年冬,在塞拉嶺通道施工中,有500到1000名華工死於雪崩。

1867年,內華達地區遭遇有記載以來最大的暴風雪,積雪最厚的時候達到四米深,但停工一天即意味著資方的巨大損失,所以責令華工繼續施工。1970年,人們從當地沙漠中挖出2000磅(約合907.2公斤)的華工屍骨。廣為流傳的“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華工的屍骨”,這句話絕非誇大其詞。

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拿的錢卻比白人工人少,鐵路公司每月付給白人35美元,還提供食宿。付給華工的卻只有26美元,還不供食宿。再者,華工全部沒有人身保險,公司還不承擔對工人家屬的任何義務。

感謝上帝,幸好當年信奉耶教,比較有愛心的美國人還沒有發現其他民族都應該享有平等人權及勞工保障,亦尚未有另一個更文明的強國指責美國人違反人權,偉大的鐵路建設才得以大致順利完全。


2003年4月,美國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 《在美國的華人:一部敘述史》 在洛杉磯出版,該書揭露了早期華工所受的歧視,在美國引起強烈的反響。(Iris Chang,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Penguin Books,2004)

張純如 Iris Shun-Ru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